每天,我国的两亿只手机几乎每秒种都在繁忙的工作着,除了沟通信息传达心意以外,这些形状各异,绚烂多姿的小玩意已经成为流行时尚和馈赠佳品。尤其在大城市中,不使用手机的人已然是“少数中的少数”,然而……
有没有人想过,在某一天的某一刻,如往常一样接听或者拨打手机的人将从此彻底地改变。这里说的并不是“手机辐射”,因为手机辐射对人的影响是需要长时间和高强度的使用才会显现出来。这一次,斯蒂芬•金所描绘的是被普通的手机瞬间彻底改变的人类以及人类世界。
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据说他的作品和《圣经》一样是美国普通家庭的必备读物。他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人性深处黑暗角落的深刻剖析。《手机》这部小说勾勒出文明世界崩溃的残酷画面以及几个幸存者竭尽全力求生、思考和对抗的过程。就像斯蒂芬•金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日常生活中我们十分熟悉的物品和生活习惯在他的“想象力王国”中瞬间变成了杀人武器或者毁灭工具,其结果往往是超乎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力范畴。
其实,技术的滥用将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这一说法绝不是斯蒂芬•金的首创。自哲学家海德格尔警告世人技术对人类及人类世界的“异化”之后,西方学界对于科技的反思不断,因此,科技终将毁灭世界的预测也不绝于耳。但是,通常被列为“罪魁祸首”的是核武器与人工智能,当然,温室效应和资源枯竭甚至外太空的小行星撞击也都在严肃科学家的考虑之内。从来就没有人会想到手机能够制造出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摧毁文明?大概会有人嗤之以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文明并非坚不可摧,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得多,而且历史上辉煌文明的崩溃往往都在当时人们的意料之外。
手机到底如何摧毁文明?斯蒂芬•金给我们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手机发送的特殊脉冲信号直接抹掉了正常人大脑中储存的绝大部分信息,就像电脑格式化硬盘一样,于是正常人类瞬间发生了变异,现有的文明也随即崩溃。在小说中,斯蒂芬•金借一位老教授之口阐发了他对于人类心理本质的思考:杀戮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也是人类心理所服从的“首要指令”。人类文明也一直是在理智与本能不断交锋中产生的。小说开头最为吸引人,一个普通的午后,美丽的波士顿城霎时变成“人间地狱”。使用手机的人变得比最野蛮的野兽还要邪恶,城市化作了“丛林”,疯狂彻底地战胜了理智,不择手段地生存下去,消灭异己成为大多数人的“信条”。但斯蒂芬•金并没有让这个“后文明”时代变成血腥屠宰场就完事了,小说中的“变异人类”在最初的疯狂杀戮之后不断地在演化,其想象之大胆简直令人匪夷所思但又相当有说服力。
也许有人会说,《手机》肯定又是一部《达芬奇密码》,在故事的结尾处,那些幸存的正常人肯定最终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揪出了幕后策划这场利用手机散布特殊“脉冲”信号的“黑手”。但是,斯蒂芬•金的故事并非是沿着“发现阴谋---揭开阴谋”的思路进行的,在结尾处留给读者相当大的空间去自由想象。整部小说的重心并非是情节,而是对那几个普通如你我的幸存者的刻画。主人公克雷是位不知名的漫画作家,对儿子的爱是他一路排除万难不断反抗变异人类的动力,和他一起挣扎求生的也都是普通人:善良的单身汉汤姆、痛失双亲的女中学生爱丽斯还有寄宿学校学生电脑高手乔丹。这些人物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们并非蜘蛛侠、蝙蝠侠或者超人那样的英雄豪杰,也不是国王、总统、将军那样的尊贵人物。这些普通人的喜悦和悲哀、希望和绝望、怯懦和勇气在我们读来都会“心有戚戚焉”。斯蒂芬•金一贯善于刻画普通人物在某些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毅力,这种“平凡人物”所拥有的“英雄气概”也是他的小说一再畅销的原因,也是他于2003年荣获“美国全国图书基金会”所颁发的“美国文学卓著贡献奖”的原因。一位畅销书作家能够获得严肃文学奖,当然不光是凭借故事情节的诡异离奇。
斯蒂芬•金的小说引进我国后,一直都有些“水土不服”,原因有很多,但恐怕最关键的原因恰恰就是在美国成就了他卓越声望的最重要因素: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大概是由于中美两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实在差别太大,我国读者对于陌生的异国生活细节,如饼干等零食品牌,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等并没有太多耐心。但《手机》这部小说所围绕的核心恐怕能够战胜这种文化沟壑,因为,毕竟在如今这个时代,谁还会对手机感到陌生呢?有数据显示,我国国民拥有的手机数量为两亿部左右,早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到2010年,手机的普及率在我国更是要达到50%。
看完这部小说以后,下一次你身边的手机响起,灯光闪烁,是否会有恐惧在你内心迅速蔓延开来呢?